規劃范圍為合肥市、淮南市、滁州市和六安市以及安慶市的桐城市。
考慮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泛長三角區域分工與合作、合肥中心城市建設、東向發展等宏觀戰略對區域旅游發展的影響,考慮休閑資源眾多、文化資源多彩、集散功能較強等合肥經濟圈的旅游特征,提高規劃的區域適應性。
規劃提出,發揮合肥經濟圈的獨特區位和復合型資源這兩大優勢,突出大山(大別山)、大湖(巢湖)、大城(合肥)、大河(長江、淮河)與歷史文化交融的資源特色,實現從單個景區向綜合性大旅游區轉變,從門票經濟向綜合旅游經濟轉變,從自然文化觀光向休閑度假體驗轉變,構筑旅游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提升在全省、全國旅游發展格局中的地位。
規劃認為,合肥經濟圈的區位條件和資源分布特征,決定了需要形成多個角度的核心依托。未來應依靠五個核心來帶動區域旅游發展,即:長三角和武漢城市群兩大核心市場帶動,合肥市和南京市兩大核心城市帶動,大別山、巢湖、大瑯琊山等核心資源帶動,復合型旅游線路帶動,大型旅游項目帶動。簡單說,壯大一座城(合肥)、做活兩座山(大別山、瑯琊山)、激活兩片水(巢湖和溫泉)、打好五色牌(綠藍紅古特)、對接兩市場(長三角和武漢城市群)。
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為:以山、湖、城、泉、文等資源為依托,以都市休閑、商務會展、紅色旅游、山地旅游和溫泉養生為主打產品,實現旅游產業的聚集化、一體化發展,成為華東、華中旅游協作的樞紐區,安徽旅游南北聯動的中心區,全省旅游集散中心,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
根據旅游資源分布、綜合交通網絡、城鄉布局等形成的空間結構,將合肥經濟圈的旅游空間布局確定為"一核四區兩環一帶".一核。將合肥市作為核心,以區域性特大城市建設為契機,以商務會展、科教人文、休閑度假、文化體驗為品牌,以休閑城市和商務旅游城市為方向,以國際機場、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為外向大通道,立足大合肥旅游同城化,建設聯動東西、輻射南北、立足中部、面向全國的現代化區域性旅游中心城市和旅游集散中心。
多彩大別山旅游區。為六安市的大別山區域。以綠色旅游、紅色旅游、古色旅游和休閑度假為發展重點,構建國內著名旅游目的地。與河南、湖北省的大別山區域深度合作,共建大別山旅游品牌。
巢湖休閑度假旅游區。為合肥市的巢湖及環巢湖區域(巢湖市、廬江縣、肥西縣、肥東縣等)、安慶的桐城市。以歷史文化體驗、休閑運動和溫泉養生為發展重點,構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基地和國內著名旅游目的地。
瑯琊山-大明文化旅游區。為滁州市。以歷史文化體驗和山水休閑度假為發展重點,加強與寧鎮揚城市群的旅游一體化,構建國內著名旅游目的地。
八公山-淮河風情旅游區。為淮南市、合肥市的長豐縣、六安市的霍邱縣和壽縣。以歷史文化體驗和山水休閑度假為發展重點,建設區域型旅游目的地,是合肥經濟圈與皖北旅游聯動的重要區域。
充分發揮合肥市作為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和旅游集散地的作用,以合肥市為樞紐,高速公路網為主線,構建東、西兩個旅游環線。
皖中"兩山一湖"旅游環。為合肥市-六安市-安慶市-合肥市,以高速公路為軸,串聯大別山、天柱山、巢湖等重點旅游區,可稱為皖中"兩山一湖"金三角。
巢湖-皖江-瑯琊山旅游環。為合肥市-滁州市-南京市-馬鞍山市-蕪湖市-合肥市,以高速公路為軸,串聯巢湖、大瑯琊山、采石磯、蕪湖主題公園等重點旅游區,構建跨區域的旅游環線。
一帶。為寧-合-武高鐵旅游帶,包括滁州市、合肥市和六安市,是南京-武漢高鐵旅游帶的重要組成,是合肥經濟圈在華東、華中旅游合作中發揮獨特作用的重要支撐。本旅游帶除了滁州、合肥、六安三個城市外,還串聯起大瑯琊山、巢湖、大別山旅游區,并形成詩詞文化、三國文化和紅色旅游的文化組合,可稱之為皖中"兩山一湖"旅游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