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把握好休閑度假快速發展的新形勢,充分、科學地利用好貴州省豐富且特色的休閑度假資源,進一步優化旅游產業結構,加快旅游產品轉型升級,促進旅游業與相關產業和城鄉建設的融合發展,樹立省域休閑度假發展的新模式、新示范,貴州省旅游局委托北京同和時代旅游規劃設計院,制訂了《貴州省休閑度假產業發展規劃》。這是迄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以省級休閑度假規劃。
規劃充分參照和吸納了最新頒布的休閑度假領域的國家標準,例如《旅游度假區等級劃分》、《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與運營規范》、《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區認定》、 《城市公共休閑服務與管理基礎術語》、《城市公共休閑服務與管理導則》、《城市中央休閑區服務質量規范》等,并在規劃中予以應用,在規劃范式和模式上具有創新性和領先性。
規劃結合貴州的資源特色,提出了"深生態度假"、"活文化體驗"、"山地度假省"、"自行車度假省"的發展模式,在全國就有獨創性。其中,崇尚樂活、多贏共生、國家公園、國民度假等發展戰略,結合貴州地形地貌和城鄉特點提出了"集散式度假"和"移動式度假"等組織模式,既具有超前性,也符合貴州實際,既立足國內市場,又兼顧國際潮流,體現了資源整合、產業融合的基本理念,符合綠色低碳、以人為本的發展要求。
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為:以"國際樂活家園,國民度假公園"為總體定位,形成"原生態、大自然、活文化、真生活"的核心競爭力,以避暑度假、溫泉養生、戶外運動、文化休閑為基礎產品體系,形成"深生態度假"和"活文化體驗"標志性度假品牌,為建設旅游強省構建強有力的支撐,開創中國休閑度假的新模式、新示范,成為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和休閑度假勝地。總體發展定位、核心競爭力、基礎產品體系、標志性品牌和目標要求,均是針對貴州省的實際條件和發展需要提出的,在全國的省級規劃都是首次出現,具有很強的探索價值和推廣意義。
規劃研究認為,貴州"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城市群發展相對滯后,以及以貴陽為中心的交通集散布局和文化資源呈聚落式分布等特點,決定了休閑度假主要走"片帶結合"的網格模式,而不是"點群融合"的聚集模式。貴州的觀光資源富集,休閑度假與觀光旅游難以分割,因此是最適宜的是"區域停留、區內流動".由此,形成了6片11帶12區,以及若干休閑度假城市(鎮)的發展布局。這個布局,充分體現了休閑度假與觀光旅游的差別,具有很高的針對性和獨特性。
規劃提出,對于規模性的度假區,在選址上要尊重各類世界遺產、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文物保護單位等功能區規劃和管理的要求,在其區劃范圍之外,結合對城鄉區位、交通網絡、土地結構、地形地貌、生態環境等因素進行科學擇址,最大限度地借助和輻射既有景區,把休閑度假與觀光旅游有效結合起來,達到"離而不散,聚而不混,功能互補,聯通便利"的效果,實現多贏共生。這在根本上解決了休閑度假發展與其他功能區的各種矛盾,有利于在鞏固觀光旅游的基礎上,把休閑度假產業發展好。這種模式,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具有創新性,對全國的旅游度假區發展具有指導價值。
在規劃指導下,貴州省確定了"十二五"期間建設"山地度假省"的重要定位,建設打造七大特色旅游基地,即:全國最佳避暑度假基地、新型國民休閑基地、特色鄉村旅游基地、養生與老齡度假基地、原生態民族文化體驗基地、山地戶外活動基地、自駕車與自行車自助旅游基地。實施十大轉型升級重點項目,將泛黃果樹、多彩貴州城、樂灣國際溫泉休閑城、龍里國際山地避暑休閑度假區、百里杜鵑高山休閑度假區等20個骨干休閑度假區。依托貴陽至廣州、貴陽至昆明的雙高(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通道,通過主動對接和區域合作,打造廣州-桂林-貴陽-昆明-曼谷國際旅游休閑度假帶,將貴州旅游全面推向粵港澳和東盟地區,實現貴州旅游的國際化飛躍。
貴州旅游業將以休閑度假為重點的"轉方式、調結構"取得新成效,規劃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了有效印證,因此,本規劃獲得了"2011中國休閑創新獎"。
千戶苗寨
活文化
深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