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旅游局委托課題
(簡介)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選擇。旅游業是面向民生的服務業,是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重要領域。旅游與生態環境相互關聯,互相促進。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旅游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必備條件,旅游業是促進生態環境建設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渠道。
生態旅游是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為準則,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獨特的人文生態系統,采取生態友好方式,開展的生態體驗、生態教育、生態認知并獲得心身愉悅的旅游方式。因此,生態旅游是生態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旅游業中的具體體現。
在世界范圍內,生態旅游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強勁的發展勢頭體現了人類尊重自然、珍視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反映了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生態環境過程中對自身行為的重新審視,推動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擁有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近年來,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等生態資源單位不斷豐富,生態旅游產品多樣化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力度持續加大,生態旅游發展環境日漸優化,環保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為我國發展生態旅游帶來良好條件和發展機遇。
我國生態旅游起步較晚,生態旅游發展尚存在需要引起重視的突出問題。一是旅游者生態保護意識不高,保護主動性不足;二是對生態旅游的內涵、特點和規律把握不到位;三是生態旅游規劃滯后,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四是生態旅游的經營、管理和服務比較粗放;五是在少數地區存在對資源和環境損害現象,一些開展生態旅游的地區環境惡化狀況依然存在。
和諧社會需要和諧產業,生態文明呼喚生態旅游。發展生態旅游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有利于促進資源的非消耗性利用,有利于促進欠發達地區脫貧致富,有利于促進旅游業轉變發展方式,有利于引領綠色消費、培養綠色生活方式。在很多生態敏感地區,生態旅游是重要的替代產業,是開拓生態補償機制的新渠道。在我國,發展生態旅游已經成為保護生態環境、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廣闊前景。
……
選擇不同生態環境和資源稟賦類型的區域,建設生態旅游示范區,提高區域可持續發展能力,引導當地群眾脫貧致富;選擇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城鎮、鄉村,建設生態旅游扶貧實驗區,探索推進地方可持續發展的模式,促進新農村建設;適時開展最佳生態旅游城市、最佳生態旅游鄉村創建活動;抓住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機遇,推廣綠色節能技術,建設一批生態旅游發展示范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