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規劃出去考察,攝影是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出去考察,實際上是"眼耳鼻舌身"全方位的體驗,有時候往往因為對某一地產生感情,而規劃設計出有亮點的東西。因考察時間有限,委托方總是希望我們多考察幾個點,經常是"蜻蜓點水",造成編制過程中的困難,其實,一幅照片也會讓我們產生靈感。因時間和經費限制,不可能多次考察,而攝影正好可以彌補這個缺憾。同時,好的規劃也應該圖文并茂。
現在互聯網發達了,許多圖片都可以在網上搜到,甚至搜到的圖片比自己拍攝的還要好,考察攝影變得可有可無了,其實不然。我們考察有特定的目的,特定的視角,拍攝的照片是為編制特定的規劃服務的,這是在網上搜不到的。
經過多年發展,數碼相機早已智能化了,過去使用機械相機,許多需要經驗才能掌握的技能,現在通過程序解決了,攝影變得非常簡單,只剩下按快門了。但拍攝出好的考察攝影作品沒這么簡單,掌握一些攝影基礎知識,對我們拍攝出好的考察攝影作品會有很大幫助。
一、器材選擇
最基本的攝影器材是相機。目前市場上出售的相機琳瑯滿目,品牌、類型、價格千差萬別,貴的四、五萬一臺,便宜的幾百元一臺。如果僅從拍攝基礎資料來說,目前市場上出售的普通相機都能達到要求,800萬像素就足夠了,并不要求花大價錢買高檔次的相機。
出去考察,有時候受地形和光線的限制,在這種條件下要想拍好考察照片,對相機的功能就有一些要求了,鏡頭要有廣角,曝光要有補償。增加這兩個功能,基本可以"一機走天下了".廣角鏡頭。50毫米的鏡頭為標準鏡頭,就是通過鏡頭看到的視角與人眼看到的視角基本一樣,大約為45度。大于標準視角的鏡頭都可稱為廣角鏡頭,28毫米的鏡頭一般稱為標準廣角,視角大約為75度。廣角鏡頭比人眼視角寬多了,可以在比較狹窄的溝谷里拍出視角范圍比較大的照片,考察攝影很需要。
曝光補償。逆光拍攝的時候測光表會騙人,拍出來的照片與你想要的東西不一樣,甚至根本不能用,這時候就需要進行曝光補償。逆光條件下拍攝,只有增加曝光量,才能對被攝主體正確曝光。
二、構圖與用光
1、構圖
如果看書,構圖會有非常復雜的表述,甚至有公式推導,我從來不看也看不懂。構圖其實就像畫畫一樣,把最重要的東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有一個非常簡單易用的方法,就是在取景器中用眼睛畫一個"九宮格",四個交叉點就是最容易引起讀者關注的地方,號稱"興奮點".拍攝中只要把你最想表現的東西放在任意一個交叉點上就OK,當然還要根據具體情況"4選1".實際拍攝中還有許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經常看到被攝人物的腦袋上長著一根旗桿或電線桿,所以需要我們認真觀察。
2、用光
我們出去考察,時間不由我們控制,為了完成考察攝影任務,什么光線條件都要拍攝,確保攝影資料的收集。
如果條件允許,拍攝時一般選用順側光,也就是與太陽光形成大約45度角。在這個角度拍攝,被攝體因為陰影產生立體感,色彩飽和度高,照片效果較好。
如果需要逆光拍攝,盡量避開天空,天空面積大了會嚴重影響曝光數據,如果不加曝光補償,就會形成剪影照片,我們想要的東西黑呼呼的什么也看不清。
考察拍攝的重點人物與景觀,要盡量避開正午拍攝。此時太陽當頭照,拍人,眼窩鼻窩唇下形成濃重的陰影,非常不美觀;拍物,檐下一片黑,照片效果很不好。
三、光圈與速度
正確選擇照相機的光圈與速度,是拍攝一幅好照片的基本要求。數碼相機現在智能化了,根據光線條件,相機會替你選擇光圈與速度,實際上已經可以滿足大多數考察攝影的條件了。但是這個功能有個缺陷,不管光線條件如何,相機程序的設計只是滿足拍照條件就行了,不管拍攝出的照片是否理想。
照片清晰是考察攝影的最基本要求,要確保照片清晰,速度就顯得很重要了。在光線較暗的條件下,如果手持拍攝,速度要求第一,也就是要求快門速度要高于人體晃動的速度。有個經驗值,快門速度的確定是鏡頭焦距的倒數,比如焦距是100毫米,速度最低要100/1秒。
一般情況下考察攝影可以不考慮光圈的設定。如果有特殊要求,需要特別強調被攝主體,就需要確定光圈大小。大光圈景深短,被攝體突出。如果拍攝大場面風景,為了保證最大限度的清晰度,就需要設置小光圈,為了保證通光量,速度自然就降下來了,這時就需要用三腳架了。
四、器材保養
照相機是我們的工作助手,是完成考察任務的重要工具,需要細心保養,確保關鍵時刻"不掉鏈子".首先,要向保護眼睛一樣保護鏡頭。照相機的鏡頭就像人的眼睛,除了避免磕碰外,最基本的保養就是隨時清除鏡頭上的灰塵,保證鏡頭明亮。
其次,避免相機豎放,尤其是單反相機更應注意。野外工作,因隨時拍攝,相機經常不扣鏡頭蓋,鏡頭豎放增加了灰塵,還有被落下異物砸壞的危險。
第三,電池充電。經常看到有人在拍照過程中沒電了,因公會影響任務的完成,因私會因為錯過美景留下遺憾。要養成一個好習慣,每天晚上給電池充電。
第四,隨身攜帶相機清潔工具,其實就是一個毛刷、一個氣球、一塊布。價錢不貴也不重,隨身攜帶也不會成為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