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安明
打兒時記事起,對這個我從沒去過的國度,不知是什么原因一直沒有好感,偶爾或許有些敵意。想想這也不奇怪,從小學到大學的歷史教科書,小時候看的戰爭題材的電影,現在的抗日題材電視劇等等方面,對日本人是一種丑化的形象,從小對日本人的稱呼也基本都是"小日本"和"倭寇"之類,現在很多小朋友都會說"小日本,喝涼水"之類口頭禪,長此以往這在我心中也基本成為了一種思維定勢。今年有幸單位組織去日本轉一轉,發現現實的日本和我心中原來的日本形象是截然相反。
一是態度。給我感觸最深的是日本人的一種生活態度、工作態度,正如導游汪桑所說"一個人、一輩子、一件事".在奈良有馬溫泉的老街上,兩個老頭在編織竹器工藝品,當我們在窗戶外圍觀時,他心無旁騖,在他的世界里和他心靈里就是編織竹器工藝品,他把編織竹器工藝品當做一件很快樂的事情來做,是他一輩子的事業。在給我們開車的司機身上也能感覺到十分認真態度,在琵琶湖旁住宿的那個晚上,正好大巴停在我們房間的外面,我估摸著大家應該進房間得半個小時了,我站在窗戶邊突然發現司機還在車上整理車上環境,而后用本子認真的記錄著什么。相比較而言,我自己把目前的規劃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當成謀生的一種手段。按照魏老師的說法,守業,敬業,職業,精業的四個層次,自己充其量也就是敬業而已。
二是細節。大家常說"細節決定成敗",也許是職業的習慣使然,在一些城市街道和廣場等公共空間我比較關注地面的鋪裝材質是什么、各種井蓋與地面交接處怎么裝飾美化、建筑細部處理、建筑周圍犄角旮旯的景觀處理手法、景觀施工工藝如何?后來發現日本人的景觀施工工藝確實很牛逼,無論是水池池壁、水池壓頂、水池邊緣臨接的鋪地,還是弧形鋪裝、異形折角鋪裝等都將"對縫"進行到底??吹揭院?,我除了驚訝還是驚訝,每一處都非常細膩的把所以對縫都考慮的十分周全。人家的施工工藝和咱國內的工藝相比,咱們國內的施工簡直太小兒科了。給我感觸最深的是對京都德川家康家廟中阿彌陀堂的修復,也許是出于對環境的考慮,居然先用一個鋼罩子先把阿彌陀堂罩起來,然后在里面再慢慢修復。在沒有去日本之前,我有一在日本呆過的朋友說,日本的建筑施工圖畫的很細致,在圖紙中能把每一快磚畫出來,更神奇的是說在日本干建筑裝修的工人,是穿著襪子施工,想起來真是不可思議。
在日本短短幾天,感觸頗多……。
有時候想起來,他媽的小鬼子怎么能做的這么好呢?他確實比我們聰明嗎,我看也未必。與小日本相比,在工作態度、職業精神、對細節的追求等方面,我們做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