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棟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中國改革開放,開始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當時在國企,接觸到最早的西方管理方式是豐田的TQC,這是一種產品質量管理體系。在進口西方各種生活產品的同時,大量引進日本的家電生產線,一時間,中日合資企業遍布全國,每個家庭都希望有一臺合資企業生產的電視機、冰箱、錄音機等。也難怪,從建國開始到八十年代,中國的彩電只有一款天津出的"北京"牌,產品質量還不過關。合資,在帶來技術的同時,也帶來了管理理念和方式,同時,在短時間內讓中國的家電產品質量上了一個臺階,百姓是受益者。我家1979年買的一臺140升的夏普牌電冰箱,使用了35年,一直運轉正常,2014年淘汰,收家電的人說,這種冰箱沒個壞!
一直想到日本看看,不為如云盛開的櫻花,不為皚皚如傘的富士山,不為漫山遍野金黃的秋葉……,其實就是想去看看。
赴日的季節,趕上了中國人赴日旅游高峰,媒體連篇累牘報道,中國游客大量購買日貨,連馬桶蓋、電飯煲、熱水瓶都賣斷貨!隨著這股大軍,從北京飛到大阪,從大阪開始,神戶、奈良、京都、箱根、東京一路走來。
一、小日本小日本名副其實,來到日本,處處都透著小。
客房小。最極致的是到東京住的酒店,兩張床之間也就是30公分距離,轉個身都費勁。東京的客房還是我們為壓縮費用所產生的,但從大阪到東京,客房的衛生間都是一樣的小,以至塊頭大點的都蹲不下,不得不開著門上廁所。
我們所住的客房衛生間,都是整體建造,一個模式,區別只是方向不同。標準化生產最大的好處是效率高。建筑商在設計客房時,按照衛生間的面積留出位置,上下水道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房子建好,整體衛生間往里一搬,安裝好就行了。客房里預備的牙刷也小。觸牙部分也就是我常用牙刷的三分之一,也太袖珍了,也好,刷牙時間延長了。據說刷牙時間要超過三分鐘才有利牙齒健康,用這種牙刷,估計要刷五分鐘。
牙刷小也就罷了,關鍵是電視機也小。從大阪到東京,不管客房大小,電視機最大不超過20吋,多數是12吋。日本曾經是電視機生產和出口大國,到現在,盡管國內的電視機產品質量已經過關,并以出口世界上許多國家,但在國美、蘇寧等電器大賣場里,賣的最貴的還是日本進口電視。沒想到,這樣一個電視機大國,自己國家的酒店,所用的電視機不但屏幕小,也不是最新產品,甚至比國內許多二三線城市里的經濟型酒店的電視機還落后。可能是日本人怕浪費,反正住店客人對電視機的要求也不高,有影有聲就行!
汽車小。日本是汽車生產大國,最早聽到的汽車廣告就是"有車就有路,有路就有豐田車".2014年,豐田乘用車產銷量依然是世界第一。在日本本土,不但豐田車依然很多,其他品牌的日本車也很多,但大多是在國內沒見過的小車。不但體量小,排量也小,看到最小的一輛車,像個大點的兒童玩具,前排兩座之間,沒有扶手的位置,車體很窄。汪桑介紹,最小的汽車還有0.3排量的。在日本,小排量車不納稅或少納稅,大排量車納稅多,政策導向決定了用車的導向。應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已經過了靠汽車炫富的階段了,車就是個代步工具,夠用就行。
2014年,日本的人均GDP為38491美元,中國是6747美元,日本人均GDP是中國的5.7倍。總體看,日本是個均富社會,大家差不多,用不著靠汽車來炫耀。為了滿足中國市場需求,各大汽車廠商紛紛對中國市場推出加長版,來滿足中國人的"面子"需求。前幾年流行一個段子,農村人吃肉了,城市人吃菜了;農村人進城了,城里人下鄉了".過些年,我們估計也會下鄉。
餐食小。在日本吃飯,感受最深的是清淡、典雅、量小、樣多。小碟小碗一大堆。壽司是日本傳統食品,旅日期間,午、晚餐都有。一小塊魚形的米飯,蓋上一片生魚片,沾點醬油加辣根就送進口中。每樣都沒多少。吃起來這一口,那一口,口味不太習慣,吃不飽,也不餓。
在國內吃飯,我喜歡江南的飯菜,除了味道之外,就是因為盤子小。自己食量不大,希望多吃幾樣,盤子大菜多吃不完。尤其是東北菜,一個大盤子端上來,菜是杠尖杠尖的,夠一桌人吃的。但日本菜的碟子也太小了。其實不小,因為是分餐制,自己吃自己的,每樣都不多,都吃下去也能吃飽。況且,汪桑介紹,日本人講究健身,晚飯只吃八分飽,這與中國的養生方法是一樣的。
商品小。曾經到義烏去考察過小商品市場,那真是商品小,市場大,種類齊全,產品遠銷全世界,并以物美價廉著稱。1993年到義烏,當時的小商品市場初具規模,商品價格便宜的令人不敢相信,當然假冒偽劣也不少。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之所以發展到今天的規模,一定是改進不少。
到日本沒看到像義烏這種規模的小商品市場,但每座城市都有商品街,售賣商店也是一個連一個。據汪桑講,日本價格全國統一,差價很小。你在大商場或在小店鋪買東西價格一樣,品質一樣。其實我們這一代人基本都用過日本貨,不得不承認人家的商品質量就是過關。開一個記者招待會,等于是日本照相機大聚會。進入數碼和信息時代以來,傳統照相機基本退出市場,讓日本照相機大行其道。誰都不是傻子,這么多國家、這么多人都使用日本照相機,一定有他的道理。
每到一地,我的年輕同事們就像蜜蜂一樣飛出去,各個店鋪鉆來鉆去。價不高,質量好,這類生活必備的小商品成為重點采購對象。按照在國內就列好的購物清單,以藥妝店和服裝店為主要目標,一樣一樣采購,第二天就有同事宣布,購物超過1萬元人民幣。
二、老日本來到日本,處處都能感覺到日本老的一面。
寺廟老。此次旅日,參觀了不少建筑年代很老的寺廟。東大寺,1200余年歷史,法隆寺,1400年歷史,唐招提寺1256年歷史,清水寺復建至今382年歷史。這些寺廟全部按照中國風格仿建,寺廟內的大殿,全木結構,高大雄偉,令人震撼!保護得如此完好,令人感嘆!
曾有日本學者稱,中國沒有唐朝及以前的木結構建筑,要看唐代建筑,就得到日本去,此行汪桑也如是說。
中國的故宮,595年歷史。孔廟,雖然始建于前478年,但現在的建筑大多屬于明清,從明初算起,不過600多年歷史。避暑山莊,312年歷史。
感謝梁思成先生,經過多方考查,在五臺山找到了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筑,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重建于公元857年),梁思成將其稱為"第一國寶",總算找回了一點顏面。南禪寺,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筑,重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五臺山規劃補充調研,我們專門跑去參觀了南禪寺。
在日本奈良、京都等城市,有多座千年以上的寺廟建筑,按照中國制式建造的舶來品,為何歷經千年還能保存得這么好,這么多,令人感慨!
習俗老。當代人聽到榻榻米,首先想到的就是日本。榻榻米本來起源于我國漢朝,發展并盛行于隋唐。盛唐才時期傳播至日韓等地。席地而坐是我們古人的習俗,不管是廟堂還是江湖。唐以后,凳子及高腳床盛行,榻榻米才逐漸在中國衰落。
其實我真睡不慣榻榻米,走進客房,房間正中擺放著茶桌,四把無腿靠背椅,顯得很別致。吃飯回來,茶桌移到一邊了,臥具擺好了。只要進入客房,喝茶要盤腿,時間短還行,稍微長一點,腿就麻了!睡覺躺下還行,關鍵是起來,我這種瘦小身材都感覺不方便,胖子咋辦?
有了炕或床。躺下起來是方便了,但也少了一份悠閑與從容。這個文化習俗,我們丟棄了,日本人卻保留下來了。
其實還是有床、有椅子方便。
禮儀老。此次旅日,接觸到的古老禮儀,最典型的就是茶道。此行安排了一次茶道表演,極其復雜的程序,最受不了的就是跪接跪送,膝蓋頂不住啊!身穿和服的中年煮茶女,一絲不茍,認真煮茶,分杯后,跪著移來移去,恭恭敬敬的把茶杯遞到客人手里,讓人不能不尊重啊!
茶道起源于中國,至少在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
資料顯示,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余杭縣的經山寺取經,交流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
豐臣秀吉時代(相當于我國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打出了"茶道"這面旗,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范仍源于中國。
中國的茶道出現很早,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卻沒能夠鮮明地提出"茶道"的概念,也沒有規范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中國的茶道是重精神而輕形式。就像中國畫最看重的是寫意派,而日本人更喜歡工筆畫,日本人這種喜歡精細的性格,也成就了現代日本的精密制造。
至于日本人日常之間點頭哈腰,不知是不是從中國引進。在京都看到一個會所門前站著許多婦女,互相之間面帶笑容,不斷地點頭哈腰,好像是一所禮儀培訓機構,禮儀是需要從小培訓才能養成習慣。
我小時候還時興行作揖禮和鞠躬禮。作揖禮的方式是上身挺立,兩臂前伸,雙手在胸前高舉抱拳,自上而下,或者自內而外,有節奏地晃動兩三下。行鞠躬禮應脫帽立正,雙目凝視受禮者,然后上身彎腰前傾。下彎的幅度越大,所表示的敬理程度就越大,現在都握手禮替代了。
服裝老。日本民族單一,統稱大和民族,所以民族服裝也統一,都是和服。到達大阪的當天晚上,吃飯時所有人都穿上了和服。排排坐,像古人一樣隔桌敬酒。女同事穿上多彩和服,飯廳里靚麗了,顯得特別好看,以至所有男同事都讓身著和服的女同事圍著照了張相,還美滋滋的。這不是崇拜日本,是崇拜我們的老祖宗啊!
日本奈良時代,日本遣唐使團來到中國,受到唐王的接見,并獲贈大量朝服。這批服飾光彩奪目,在日本大受歡迎。當時日本朝中的文武百官均羨慕不已。次年,天皇下令,日本舉國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樣的服裝,隨后逐步定型,其后再沒有較大的變動。明治維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之后,上層社會中的男士開始流行穿西服。
至今,在京都、奈良的街頭,還可以看到許多穿和服的女人在街上。
中國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裝,漢族怎么辦?隨著改朝換代,服裝也一直在變,我們漢族的傳統服裝是隋唐,是宋元,還是明清?最近的朝代是清,留辮子穿袍?雖然近年流行了一段時間漢服,可沒有這次大家穿和服感受深。
年齡老。感受很深的是日本的服務業有許多老人在工作。到達大阪的酒店準備去探親,在大堂遇到兩位女服務員,都是花白頭發的小老太太。我拿出漢字寫得地址,她們認得,卻對我說不明白。聽懂了一句:"CHINA"?我點點頭,她們就把我領到一位會說漢語的服務人員面前。約好出租車,迎接我的駕駛員也是一位彬彬有禮,花白頭發的花甲之人。看了我寫的中文地址,一直把我送到小區樓下。吃完晚飯打車回酒店,上車后發現,駕駛員同樣是一位花白頭發的老年婦女,上車后還提醒我要與送行人"拜拜"!
一路行來,在酒店,在餐廳,在景區都看到不少老年人在服務。我國與日本一樣,也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們的老人在干什么呢?
九日旅行,一系列見聞,記錄于此。
另,進入日本,一路都使用自動加溫噴水馬桶蓋,效果不錯,可以買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