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莉蓉
如果不是這次去日本,我都不記得我的社會學課讀過一本叫《菊花與刀》的書并寫過讀后感??梢姼行哉J識對理性認識的重要性。
對日本的第一印象源于奶奶:1923年出生的奶奶經歷的抗日戰爭時期的逃難生活,從一個富庶的商家三小姐到大哥被殺,丈夫被拉壯丁,自己輾轉逃難的艱難生活。她們那一輩是真的憎恨日本人,源于她直觀的描述,日本就是一個奸殺搶掠無惡不作的民族。
對日本的第二印象源于各類抗戰電視劇:小時候的地道戰和如今的各種抗戰神劇。沒有判斷能力的小時候看到日本侵略者被殺死總歸是高興的。即便如今的抗戰神劇,我們父輩和爺爺輩看到鬼子被干掉依然大聲叫好。
對日本的第三印象源于大學同學中的一個叫小祿和義的日本留學生,特別的謙虛和有禮貌。老師講課總是很認真的聽著,還免費教同學日語。1999年的日本無論是經濟還是其他都比中國要強,對他為什么來中國學旅游管理非常的好奇。他告訴我們,日本的經濟很不景氣,工作并不那么好找,他以前從事別的工作,來中國留學以來希望以后能夠轉行旅游業。我也啞然,原來中國的旅游業比日本要強。不過上世紀九十年代日本經濟確實非常不景氣。小祿和義和我們一起上了3年多的課,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對日本血淋淋的印象。
再后來,讀《源氏物語》、《菊花與刀》……對日本的印象漸漸豐滿起來,于是想到了一個詞"曖昧".他們有著狂熱的精神信仰,他們恪守等級秩序,他們謙虛有禮,卻又崇拜強大??傊?,這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民族。
曖昧日本之一:女性對日本最直觀的感受當然源于女性視角:他們有性價比最高的護膚品和化妝品,他們無論什么時候都精致而自然的妝容。聽著導游講著日本的文化和生活,覺得日本女性真是幸福,結婚了不用工作,丈夫的工資直接由公司交給妻子。每天畫著精致的妝容,插插花,學學茶道,沒有升學壓力,沒有工作壓力。生小孩國家有補貼,小孩上學也不用發愁。感慨之后難免疑惑,為什么我們還能看到那么多的日本女性在工作呢。網上百度了一下,日本對待女性是特別不公平的,升值機會少,工薪嚴重低于男性,也就是說日本是一個贊成女人回家生孩子的國度,可是即便如此,日本的生育率依然那么低。在中國如此計劃生育,依然是人口大國,我輩依然是想生兩個小孩而不可得。只能說什么樣的社會造就什么樣的生活吧,如果要每天在家做好飯等丈夫回來,然后送上拖鞋,還得道一聲您辛苦了,你我這般中國女性未必喜歡。
曖昧日本之二:與中國的愛恨情仇如果說全世界保存最好的唐文化在哪兒,毫無疑問,不是中國而是日本。自貞觀4年(公元630年)第一次派出使官遣唐,之后的260年間,共派出了19此遣唐使。日本的語言、文化、服飾等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唐中國的重要影跡,他們尊唐中國為老師,迄今為止日本保存著世界上最好的唐時期的建筑和物品。南宋滅亡的時候,日本"舉國茹素",哀嘆宋亡之后無中國,失去了學習和效仿的老師。明朝開始,倭寇橫行,一方面是日本島國物質資源缺乏,另一方面則是他們崇拜強勢鄙視弱勢的文化因子,或者叫"恃強凌弱"也未必,中國已非中國,不再是強大先進的老師,甚至明文化里出現了許多他們鄙視的因子,所以他們搶劫的理所當然。清朝開始更是不斷侵略中國;清滅亡后日本提出亞洲共榮圈,或許是真的想帶領亞洲走向共同繁榮,只是中華泱泱大國,怎肯低頭服從領導。日侵華戰爭則是直接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永久的、不可磨滅的傷害和民族性的仇恨。我不一定多愛國,但近代仇恨日本情結已經深深的融入了我的骨血里,無法根除,盡管這種恨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恨。
曖昧日本之三:傳統與現代比起中國的改革開放,其實日本才是一個真正的融合了東方傳統與西方現代的國家。至今日本還保留著已有2000多年歷史的天皇制度,雖然已經不具有政治權力,但其2000多年文化的傳承和意識的演進,天皇已經是最代表日本的神的存在。同時,日本又是一個西化的國家,日本明治維新后日本社會掀起的"脫亞入歐"思潮,導致了日本政府在體制、教育、軍事、經濟等方面對歐美國家的學習和效仿。從而導致了日本在文化上的傳統和在經濟、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現代化??梢哉f,日本是一個很會學習的國家,即使模仿,也會引進吸收再創新,因而,其傳統并不是糟粕的傳統而是吸收承傳了悠久文明的傳統?,F代也不是盲目的現代,如同其龐大而精細的制造業一樣,是引進吸收并融入思想的現代化。其實說起來,"干部"、"主義"這種在民國時期的時髦詞兒并不是我黨獨創,而是日本翻譯西方,中國再從日本引進的。
日本,已然成為了中國羨慕嫉妒恨糾結的對象。只是,如果,撇掉所謂的家國愛恨的情結,是不是依然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思考和反思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