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閑:從容人生。得閑空,蓄閑心,做閑事,學閑技,交閑友,聊閑天,處閑境,讀閑書,養閑趣,用閑錢。
十養:品質生活。山水養生,森林養眼,宗教養心,修煉養氣,文化養神,運動養性,物產養形,氣候養顏,教育養成,生活養情。
十玩:快樂經濟。適應玩的心態,研究玩的學問,建設玩的項目,開拓玩的市場,培育玩的氛圍,追求玩的藝術,豐富玩的功能,創新玩的產品,創造玩的文化,謀求玩的財富。
十六做:全面推動。模式做特,機制做活,文化做深,市場做透,技術做新,智能做夠,保護做好,環境做美,隊伍做優,素質做高,產品做精,服務做細,品牌做響,形象做亮,產業做強,發展做大。
文/厲新權 對日本的印象,最早來自于抗戰片,之后最深的印象就是《東京愛情故事》了。兩年前去臺灣,埋下了要去一趟日本的種子。那時的想法還比較簡單,還沒有想要買什么藥妝、衣服、幼兒用品、電子產品之類的,只是因為感受到了臺灣和大陸的服務差…
文/朱莉蓉 如果不是這次去日本,我都不記得我的社會學課讀過一本叫《菊花與刀》的書并寫過讀后感。可見感性認識對理性認識的重要性。 對日本的第一印象源于奶奶:1923年出生的奶奶經歷的抗日戰爭時期的逃難生活,從一個富庶的商家三小姐到大哥…
文/郭子一 螞蜂窩上寫日本的游記,文字里總有天朝上國的不屑俾睨,小日本、霓虹國、倭國、二次元國,總之若用了好詞,就似紆尊降貴失了身份。只是你若無真心意,又怎能玩得真快意。少不得做一只行色匆匆的錢包,啃著便利店的三明治,拎著專供外國人…
文/李棟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中國改革開放,開始引進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理念。當時在國企,接觸到最早的西方管理方式是豐田的TQC,這是一種產品質量管理體系。在進口西方各種生活產品的同時,大量引進日本的家電生產線,一時間,中日合資企業遍…
文/胡安明 打兒時記事起,對這個我從沒去過的國度,不知是什么原因一直沒有好感,偶爾或許有些敵意。想想這也不奇怪,從小學到大學的歷史教科書,小時候看的戰爭題材的電影,現在的抗日題材電視劇等等方面,對日本人是一種丑化的形象,從小對日本人…
文/馬賢勝 遠門,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任何人都有一個遠門。對于我,14歲以前,遠門大概是20公里,小時候,沒有出過遠門。14歲那年,第一次出遠門,從安徽六安乘臥鋪大巴,一路夜行到江蘇宜興,寄居在家鄉500公里以外的地方。以后連年去宜興,見識了…